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選舉提名結束。過往兩屆均有協調參選的民主派人士,今屆幾乎沒有重量級政治人物出來參選,更談不上要協調派內不同人士提名,與前兩屆相比,顯示了民主派對北京態度出現了變化。
九七年後,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選舉,改為在香港以選舉方式產生,但以選舉會議(大選舉團)形式的選出來的結果,頗具操控性,加上北京有關方面嚴格把關,而本地也沒有相關選舉條例監管,過往之選舉一直傳出有流水席及飯局疑雲,導致選舉公平及公正性受到質疑。
儘管民主派基本上不可能當選,但是否參選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選舉,在民主派內部一直有所爭論。激進派素來反對參選,認為選舉只為現政權塗脂抹粉,意義不大。但支持參選的溫和派意見認為,特區居民參與國事,是自然不過之事,而且借此選舉可以讓外界得知,民主派對中國發展方向之看法,亦可展現民主派務實議政的一面。
前兩屆的港區人大選舉,雖然民主派參選人數不多,但至少是重量級人馬。過去兩屆,民主黨曾派出黨正副席及高層等如何俊仁、涂謹申、單仲楷、張炳良以及兼為支聯會常委的麥海華參選,至於民協的馮檢基以及公民黨成員莊陳有亦曾經參選。但是,儘管今屆提名門檻不高,參選人只需十個選舉會議成員提名即可,而民主派在選舉會議內約有二百名成員,按理可以輕鬆派出強陣參選,但結果只有今年七月才獲得中國籍的前公民黨成員司馬文(Paul Zimmerman)及有民主派背景之教協理事方景華出選,與前三屆相比,可以說,民主派冷待有關選舉。
表面上,民主派有不願參選之理由。最重要的是兵疲,因為從去年十一月起,民主派馬不停蹄地參與不同形式的選舉,包括區議會、選舉委員會、特首選舉、立法會選舉,疲於奔命,而且選舉成績差強人意,區議會選舉遭到建制派強力衝擊,特首選舉成了陪襯角色,立法會選舉方面,亦勉強維持三分一以上之議席,在重大議案方面保住否決權。連場選戰之下,已經傷疲盡起,民主派之重量級人士正忙於議會政治,加上選舉幾乎毫無勝算,已無能力再負起新一輪的選舉。
但是,支持民主派之選民,日漸激進,才是民主派不願參選之真正理由。過往聲稱走溫和路線的民主派參與選舉的理由,在於向中國政府釋出善意、維持溝通,顯示務實參政之面貌。不過,在立法會選舉之中,以溫和路線參選的民主黨大敗,在立法會只剩下六席,而聲稱「拒絕赤化」的公民黨亦有六席,至於激進民主派之票數大升,達到26.4萬票,得票率比公民黨及民主黨多,可見民主派支持者之民眾,轉趨激進,走溫和務實路線的聲音亦懂得自我評估,無謂開罪選民。
對北京而言,選戰沒有民主派聲音,倒也無傷大雅,反令選舉更和平有序,雜音清除,亦無需要訂立方法卡住民主派參選人。但對民主派而言,本來走理性溝通路線的人士,也不願參與,溫和聲音漸渺,是否顯示,連溫和民主派也開始與北京各行各路呢?至於北京處理港澳事務官員會否因之誤判,認為民主派刻意搞對抗,不願參與國家事務,是意圖走分裂的道路呢?在北京對香港操控日漸加強之下,這種對立情緒,只會有增無減。
【作者王慧麟 /香港now新聞台節目主持、倫敦大學亞非研究學院法律系哲學博士】
本文來自: http://tw.news.yahoo.com/blogs/society-watch/不參選人大-民主派已無溫和路線-111207381.html香港六合彩號碼行銷軟體部落格seo軟體臉書行銷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