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的一開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去年國片推出的數量又創新高,總結2012年國片發片量達43部,而隨著今年農曆年在二月即將到來,又將會是國片市場的主戰場,不過今天我不討論即將上檔的國片,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觀察到國片與西片在行銷上的差異。不過這邊提到的西片,主要會是以美商體系的西片為主要討論對象。
大家想一想,最常在什麼媒體接觸到即將上檔的電影廣告呢?我想答案不外乎是電視與網路吧?那有發現到在這兩種媒體上,是不是多半都是西片的廣告呢?而目前盛行的社群網路上,是不是也常看到電影的宣傳呢?那有沒有發現在社群網站上多半是國片的天下?為什麼會有這些差異呢?我根據我的觀察與實務經驗,對於西片與國片在行銷上的差異,有下列的看法!
行銷預算規劃的差異
好萊塢的西片通常在拍攝時雖然成本大,但他們的發行體系遍佈全球,回收以全球市場來規劃,因此通常各地分公司在發行電影時,預算的編列上較沒有需要考量到回收拍片成本的壓力,多半以當地市場預估票房及欲達到的目標為前提來提撥行銷預算,因此在預算上較為寬鬆與積極。通常一部西片的行銷預算少則五、六百萬,多則可到兩千多萬,因此在付費廣告上的運用就更為積極且觸及的廣度也夠廣;反觀國片,整體預算多投入在製作拍攝上,在行銷預算的編列上基於成本回收的考量及壓力下,通常較不敢大手筆的投入,習慣選擇較精準的媒體購買運用或花費較低社群網站經營及活動規劃,因此在宣傳廣度上就比較無法面面俱到。
宣傳資源的差異
好萊塢的西片在台灣發行的宣傳上,多半以廣告戰為主,並配合電影主題的發稿來爭取媒體曝光版面,鮮少見到明星出席活動造勢,就算有也多半是在美國本土或是世界上票房較大的市場;國片則是土親人親,較有機會能動員到明星、導演、製片等工作人員參與宣傳活動。因此在公關媒體活動的造勢上,就相對的積極與頻繁,常舉辦各式的媒體記者會、影迷見面會、校園座談等。
人力投入的差異
好萊塢的西片發行上,一家片場每年推出的電影都有一定的數量,幾乎每個月至少發行一部電影,因此在行銷上的操作,並沒有多餘的人力去逐一的規劃多元的活動或長期間的針對每部電影,在社群網站或是網路上來經營或培養粉絲;國片因為尚未發展成為具規模的片場制度,所以每部影片在規畫與操作的時間上較為寬裕,一家製片公司一年頂多推出一到兩部電影,因此可以從拍攝期就投入人力資源來經營社群,慢慢累積群眾基礎,而這些基礎若能穩固的培養並維繫,就是最節省預算的行銷方式,之前最成功的例子當屬於【賽德克巴萊】,臉書粉絲好幾十萬人,每發一則消息的廣告效益都可以計算出來。也由於投入的人力與時間成本長,加上長久經營,與觀眾的互動較為頻繁,也能建立較深的黏著度。
以上是簡單的分析,提供大家可以在下次時留意西片與國片的不同行銷方式,但老實說,國片在行銷上投入,若以基本的行銷操作角度上來看,並不符合成本效益,因為投入太多的人力與時間,但獲得的報酬卻是少之又少,憑的全是國片行銷人員的熱忱,而他們最開心的事,當然就是所行銷的影片獲得觀眾的青睞,以票房來證實自己努力的成果。今年,希望會有更多優質國片的推出並能獲得觀眾的支持與回響,也希望在今年第50屆金馬獎時,台灣電影能再度發光發亮!
本篇文章引用自此: http://tw.news.yahoo.com/blogs/culture/西片國片行銷大戰-094839606.htmlNBA香港六合彩香港六合彩號碼日本籃球分析